海归和本土人才待遇是否真的有差别?

浏览: 作者: 来源: 时间:2022-10-12 分类:
无需迷信“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英雄不问出处,无论本土的还是海归的,只要是人才,就该受到重用。

【侨报网综合讯】11日,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卫星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国外引进回来的人才,为他申请教授都是垫底条件,还会给他落户津贴、启动经费,这和本土人才一比差距很大。”

王建宇表示,“我有一个学生非常优秀,从做研究生开始就参与‘墨子号’的工作,当时想都没想就留在了国内。”

当时整个项目的运行“我不在可以,他不在不行”。可这样一位团队中的主力,向上进步的路程却走得有些缓慢,至今仍是一名副研究员,能够获得的支持与奖励也寥寥可数。“前段时间他评上了上海青年拔尖人才,我问他,‘你评上有奖励吗?’他说,‘王老师,没什么的,就给我15万块钱的科研经费’。”王建宇说。和这位学生类似的,还有颇受关注的克隆猴研究团队里的一位博士。王建宇告诉记者,幸运的是,这位博士近期得到了破格提升为研究员的机会。只不过,这样的“破格”机会对国内培养的年轻人才而言太难得。

据凤凰网报道,目前,中国国内外教育和科研环境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在量子科学、航空航天、生物科技等一些领域,国内科研水平已经不比国外差;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等应用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甚至开始发挥引领作用。

随着这些年人才“逆差”的缩小,过去到海外镀镀金就身价倍增的预期,已经越来越淡化了,海归和本土人才,越来越站在一样的起点上。不少海归人才也发现,在国内更能发挥自己所学,更容易把实验室里的技术变成活生生的应用场景,参与到改变十几亿人生活变革中去。如何利用机遇红利吸引人才,同样值得探索。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3月12日报道,随着近年来海归数量的增多,海归身份在职场早就没了“特殊待遇”,与同行业内的非海归相比,在薪酬待遇上也没有什么优势。一位在证券行业工作的留学生表示,自己的工资待遇和其他同事完全相同。在英国留学4年后,2009回到国内就业,和同行业的非海归相比,自己在薪酬上并没有优势。

翻阅网民评论,可以发现,不同行业的薪金水平差距较大,海归本土并不是重点,行业选择和自身能力才是最大的原因。

此外,据相关统计,早在2016年时,海归薪酬与本土毕业生差距就已经甚小,海归留学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名校毕业,接受过良好训练,另一种是毕业于一般性的文凭学校。”“学历蕴含信息有限,并不能与职业能力划等号。”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田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以往觉得海归’能力强,这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误判。”“海归回国就业是个人理性选择和就业市场化运作机制的结果。而许多国外普通高校的教学水平、科研实力都无法与中国的大学媲美,谈不上什么优势,薪资水平低也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