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3月26日社论】1978年,当时的中国刚刚走出文革,高考制度刚刚恢复,邓小平就以大政治家的气魄,提出大量派遣留学生赴海外深造。邓小平指出,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当时,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经济水平、生活环境和社会条件上有巨大的鸿沟。许多人担心,这些留学生一去不复返。邓小平说,你们不要怕跑,就是跑了十分之一,还有十分之九。如果派一万人,跑了一千,回来的还有九千人。事实证明,邓小平是对的。
中国教育部最近发布的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数据显示,年度出国对回国人数比例从2006年的3.15:1下降到了2015年的1.28:1。1978年到2015年底,已有221.86万人完成学业后回中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群体的79.87%。换言之,从1978年到今天,约八成的留学生学成回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这也预示着,中国将从世界最大的人才流出国,转变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海归潮的形成,原因多样。从美国角度看,美国就业压力持续紧张,工作名额僧多粥少,“回国发展”已成为越来越多中国留学生的选择。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留学生们希望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
熟悉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人都知道,留学生对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的贡献巨大。从周恩来、邓小平等政治精英,到钱学森、周培源等科技翘楚,再到钱钟书、徐悲鸿等文艺奇才,可以说,他们改变了中国的轨迹。如今,中国留学潮比当年不知道要澎湃多少倍。而同样澎湃的海归潮,势必对中国的未来产生更大的影响。
与当年相比,留学潮最重要的变化,是从“精英留学”到“福斯留学”的转变。随着中国民众的日益富裕,中产阶级人数的增多,许多普通家庭也可以送子女留洋。其次,留学生也从“高龄留学”到“低龄留学”转变。“成长的烦恼”也不断涌现,如融入困难、诚信危机等。但从整体而言,我们不能因出现的种种问题而否定留学的价值和留学生这个群体的价值。日益庞大的海外留学生群体是中国的战略财富。
我们曾经提过,美国《外交政策》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留学生从教育体系、媒体、社会生活和学术研究等领域的美中对比中获得大量经验,他们在美国变得更加有创造力,思维也更加开阔。而且,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多数的人对中国的评价更高了。
我们同样需要正视的是,海归大潮下,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中国目前遭遇经济转型压力,就业困难多,薪资压力大,许多家庭为留学支付的高额费用很长时间收不回来。这些天一条新闻刷屏:一名海归硕士生求职“被1600元底薪碾压。” 当然,这只是极端个案,但也说明海归的光环不再,在就业市场上曾经拥有的优势已经流失。
解决这些问题,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努力。从留学生角度,留学时要减少盲目性,不能一窝蜂去学那些热门专业。从政府和社会角度,政府有关部门可以考虑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发展机会。如一些地方成立的留学生创业园就很有成效。针对杰出人才的“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也在推进,但是,中国不仅需要吸引海归精英,也要吸引那些普通海归,还要有更多的针对他们的优惠和计划。从社会角度,还应鼓励成立各种针对留学生的协会、借助社会的力量和市场的力量,为海归创造更有吸引力的环境。而最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吸引海归的大环境,这就是一个法治严明、规则明显、办事容易、优胜劣汰的社会环境。